储罐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储罐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中国物联网何时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新日

发布时间:2020-01-15 18:24:35 阅读: 来源:储罐厂家

中国物联网:何时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2012-09-05 10:52:25来源:文汇报评论:0 点击:科研创新与否,谁说了算  两年一次的全球物联网大会,将于今年10月在中国举行,全球互联网行业的专家、学者都将与会。无锡-复旦物联网研究院,是此次全球物联网大会的主办单位。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

科研创新与否,谁说了算?

两年一次的全球物联网大会,将于今年10月在中国举行,全球互联网行业的专家、学者都将与会。无锡-复旦物联网研究院,是此次全球物联网大会的主办单位。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正是大会移师中国的促成者。

从2009年到2012年,郑立荣教授的研究恰好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又到高潮的起伏。“2010年物联网大热,热得我不得不忙着四处泼冷水;2011年,这股热潮一下子就成了过眼烟云。而正是乏人关注的这两年,中国的物联网行业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被认为是在中国实现得最好的行业。连欧洲国家都开始进口国内一些小公司的物联网技术了。”郑立荣教授这样对记者说着,不由发出深深的感慨:创新这个话题,现在不仅很永恒,还让大家都很焦虑。但科研和技术的创新与否,到底该谁说了算?是政府部门说了算还是大众说了算,抑或是科学家说了算?至今没有答案。

技术研发因投资而热

郑立荣教授是2009年回国的,此前,他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信息与通信技术院媒体电子学首席教授、瑞典智能包装和物联网国家创新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回国没多久,他发现几乎是一夜之间,物联网就热了起来,热得连他这个专家都感到有点突然。因为2005年郑立荣还在欧盟物联网委员会任职时,学术界和产业界都为物联网该如何发展而苦恼——技术都是现成的,却没有办法推广,因为没有盈利模式可言。一旦要推广,都是要政府买单的项目。郑立荣在瑞典爱立信集团网络研发部兼任专家期间,爱立信也在物联网技术上“折腾”了两年多,最终苦于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在2008年宣布暂时搁置物联网的技术推广。

谁料到,郑立荣回到中国后,却发现物联网技术一下子成了“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新技术”。一时间,邀请他去开会或者作报告的机构和会议,多得应对不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近10批人,都是来谈物联网发展和合作的,其中有科研机构、有地方政府。不少城市将建设发展物联网列入了未来发展的要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大笔投资进入到这一行业。

今年6月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中国的技术发展情况。文章非常羡慕地肯定了中国政府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认为不论是物联网、云计算还是什么最新的技术,在中国,政府是科技发展最大的动力。不过文章也不无担忧地发出提醒:“中国在核心技术方面并没走在前面,这些核心技术仍然在欧洲和美国,而中国在技术方面只是把市场做得大点更大点。”

低水平重复屡见不鲜

郑立荣教授刚开始还兴致勃勃地为那些来谈合作的人们介绍物联网的前景,但很快他发现,对于物联网,不管是研究机构还是地方政府,都开始一哄而上,争着瓜分政府投资这块大蛋糕。以至于他每次参加一些课题评审,都能听到射频标签、智慧城市之类的项目。

那一年,郑立荣在每次交流的时候除了继续物联网的知识普及,还多了一项工作——泼冷水,因为“低水平的重复非常严重。在国外,很多科学家不愿意浪费时间做重复的工作,他们希望在别人的基础上再改进,合作把技术做得更完美。在欧盟和美国,定期都有学术领域的会议举办,然后很多资料都放在网上共享,如果有人看上了,就会来寻求合作。但是在中国不一样,一旦有个概念,大家都想自己干,往往是大家坐在一起交流,交流完了回去照着别人的做,另起炉灶。”

不单单是物联网,很多科研领域都是如此。不久前,某985高校就接到了国外一位科学家的投诉,因为这位科学家参加欧盟的一次学术年会时,按照规定把自己的ppt上传到了专门网站,这算是年会每年为大家提供“头脑风暴”和“共享平台”的一个传统。结果会议结束没多久,他在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时,发现自己的ppt被国内的某位学者翻译成了中文,成了一个政府重点规划发展的项目。他不解地说:“即便不考虑原创和抄袭的问题,我这个共享的研究也已经不是最新的了,再怎么做都要落后好几年,如果还要作为政府未来的发展规划,实在难以理解。”

“制订规划就是左顾右盼,别人做什么,我们也跟着订计划;别人转方向,我们再等等,看懂了再跟着转。”一位学者告诉记者,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久前,他所在的研究机构想引进一个国外学者加入“千人计划”,一切条件都谈妥了,但这位学者看了科研专项列表后最终表示拒绝:“我回来后要做的这些专项,国外几年前就做过了。我不想就为了科研经费,回来重复自己的工作,在已经过时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创新源自欲望与紧迫感

事实上,在2010年的物联网大热之后,物联网又不再受人关注了——因为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而该瓜分的经费“蛋糕”也已经分得差不多了。最终在物联网推广方面作出贡献的,是一些小企业。比如应用于对特殊人群的监控和定位,以及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而太阳能的传感器,更在黄河三角洲的农场派上了大用场。传感器搜集气候、水土、污染、肥料的信息,然后为产品的生产提供参考,相似的技术还用在内蒙古和山东的畜牧业生产上。

目前,以色列、荷兰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始来采购这些技术。连爱立信的同事都给郑立荣打来电话说:“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使国外的企业看到了物联网的前景,公司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欧元。”

一位学者写文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因为存在创新焦虑,许多人就学会了讲“创新”的“故事”,进而去争取科研经费。于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跑到中国来寻求合作,因为这里的应用市场驱动了全球的技术推进。但弊端显而易见——直到现在,我们还是靠卖产品挣钱,而国外的ABB公司等企业,100年前就靠专利生存了。

美国HudsonAlpha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的研究员韩健认为,创新的动力最终还是要来自创新者自身,而创新与否的评价也应该是来自创新者本身,因为无论是外界的需求还是自上而下的动员,对于那些参与创新的人来说仅仅是一份工作。要得到一个真正的创新,创新者本人一定要体会到创新的紧迫感和欲望,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的创新。

【5联网 www.5lian.cn】

网上挂号预约系统

网上挂号中心

医院挂号